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61节 (第5/6页)
、定王朱慈炯、永王朱慈照这三个人在大军攻占北京城之后,却始终没有消息,为此肖天健在入京之后,便着令冯卫汉所辖的兵部特情处追查这三人的去处。 可是从入京到现在,已经十天时间了,可是这三人却依旧没有一点消息,这让肖天健心中颇有些不安。 这三个人虽然年纪最大的太子朱慈烺也不过只有十三岁,最小的永王朱慈照仅仅不过六岁,可是他们的身份跟年龄无关,不管是谁,对于大中朝来说无疑都是一颗重磅的定时炸弹,一旦要是让他们逃到南方的话,立即便会被尚未归服大中朝的那些明朝官员们扶起来,成立起一个小朝廷,一旦要是这样的话,无疑可以凝聚起来已经成为一盘散沙的残存的那些旧明势力,继续和大中朝作对。 虽然肖天健并不担心收拾不下南方诸省,但是毕竟一个统一的南方,和各自为政的南方诸省相比,一旦让他们成立一个公认的小朝廷的话,会对于下一步统一南方造成很大的麻烦。 所以肖天健这些天来,除了忙着“抄家搂钱”之外,同时也在一直关注着这件事,另外他还在七月二十也就是他入京第三天的时候,以大中皇帝的身份,下诏昭告天下,正式宣布了崇祯皇帝的死讯,也正式宣布了大明王朝的覆灭。 (今天还要继续鸣谢书友海边蓝颜朋友的打赏!你们的支持是我的动力!) 第一百一十八章 遗诏 肖天健在京师所发的这份诏书以极快的速度便朝着四面八方传去,当得知消息之后的不少北方尚未投降大中朝的州县官民,当即便一片大哗,以前这些地方官们还心存一丝幻想,认为他们是大明臣子,只要大明京师还在,崇祯皇帝还在,那么他们便还可以效忠于大明王朝,但是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他们便彻底陷入到了迷茫之中,大明都城已经被大中朝拿下,他们所效忠的大明皇帝也已经死了,那么他们还效忠于谁呢?继续坚持下去,又还有什么意义呢?于是一些有点志气的官员大哭一场之后干脆挂印而去,这官也不做了,这大明反正完了,他们索性回家去,从此闭门不管窗外事,这天下爱谁谁去吧!也有一些官员舍不得这官位,于是便赶紧就近找大中军投递顺表,当即宣布投降大中朝,从此之后转身投靠大中朝,继续当大中朝的官,至于残余的官兵,大部分就地哗散,回家种地的回家,投降大中的投降,个别官兵干脆便落草为寇,干起了没本的买卖,总之几天时间,整个北直隶残存的那些尚未归降大中朝的地方,便一夜之间易帜,开始接受大中朝的管辖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的飞入到了山东境内,得知消息的山东各地官府得知了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之后,也都立即纷纷宣布投降,改换了门庭,投效了大中朝。 而此时刚刚又纠集起来了一万多人马,盘踞在登州城的刘泽清,也很快得知了京师被破的消息,很快打听到了崇祯已经在京城内的煤山自缢身亡的消息,顿时刘泽清便吓得慌了手脚。 这两年来,刘泽清真是被大中军给打怕了,本来他麾下还有数万官军,可是在大中皇帝肖天健率军北伐开始之后,他便立即弃了镇守的济宁州,一溜烟的先是逃到了泰安州,得知济宁被大中军攻占之后,两地相隔尚有五百里,这家伙便又弃了泰安州,一溜烟的逃亡了登州。 结果他麾下的几万大军可以说没有跟大中军怎么交手,便被他生生在逃窜期间给拖垮了,等他逃到登州才发现,跟着他的三万多官军,到了登州之后仅剩下了六七千溃兵,其余的在半路上都逃散掉了,而且他还得知大中军为了尽快北上,根本没有攻打济宁和泰安等地,而是沿着运河一路北上,令刘泽清后悔不迭,可是他也没胆带兵去驰援沧州等地,而是躲在登州当起了他的土皇帝,六月间崇祯派人到登州下旨,令他起兵赶往京师入卫,可是刘泽清以粮饷不济为由,根本就没有理崇祯的茬,而是打算留在登州观望风头再说。 刘泽清本来还想看看大中军北上之后,怎么对付建奴大军,在他看来,大中军虽然厉害,但是建奴也不是吃素的,弄不好大中军会和建奴在京畿一带拼个两败俱伤,到时候他弄不好还能趁机捞一笔,控制住山东之地,当一个山东王。 可是接下来他便得到消息,大中军非但没有跟建奴拼个两败俱伤,在六月底的时候肖天健领兵打通了大运河,在通州一举歼灭了建奴三四万的兵马,进而又率兵杀至山海关,再一次大败建奴大军,生生将彪悍的建奴大军给灰溜溜的撞回到了辽东关外,据说二十万建奴大军这一战下来,便损兵折将近半还多,把刘泽清给吓得是手脚发麻,暗呼没有奉旨入卫,乃是明智之举,要不然的话他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。 后来他还听闻有人建议崇祯帝弃守京师,带领文武百官逃到登州坐船南下逃至福建两广,为此他还升起了一丝希望,这段时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