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484章  (第2/2页)
小事儿,不值得大说特说。    因为,吕奉先或许想不到,但张神悦肯定能想到。    纵然他不提,过后肯定也得押送两族单于进京。    张祯微笑,“这可不是小事,是极重要的事情。”    顿了顿又道,“不过,以我愚见,此事还能再圆满一些。”    曹操一愣,“如何圆满?”    张祯笑眯眯地道,“他们有人,咱们有地,还有好粮种。”    曹操:“......你是说,让他们帮咱们种地?”    张祯:“怎么是帮咱们呢?种出来的粮食,他们自己也能吃。”    曹操也是明白人,立刻道,“效仿原乌桓三郡,令其开垦荒地,六年免田赋?”    开垦好的熟地,一部分在农人手里,一部分在世家大族手里,哪有多余的?    想让匈奴、鲜卑两族种地,就得让他们自己开垦。    张祯点头,“没错。”    曹操有些迟疑地道,“可他们习惯了放牧。”    张祯:“习惯是可以改的。羌氐诸部,最初也是放牧,如今也学会耕种了!”    曹操沉思道,“匈奴、鲜卑两族聚居之地,并不适合开荒。这么说,还得内附?”    张祯:“内附是必须的。”    不内附,转头就会脱离朝廷的掌控。    单于在京为质又怎样?    他们大可另外推举一位首领。    虽然内附也可能成为肘腋之患,但相较而言,还是更好的方式。    其实曹操也觉得必须内附,否则过几年还得再去镇压。    但是,“两族诸部相加,人数逾三十万,安置在哪儿呢?”    张祯亲手给他斟茶,笑道,“这得问你呀,曹叔。”    三十多万人,能种出多少粮食,想想就激动!    虽然六年免田赋,但粮食种出来就是最大的好事。    她可以去买,实在没钱还能去借。    手握数十万雄兵,应该没人敢拒绝她借粮的请求。    何况,粮食多了,粮价就会降下来,用不了多少钱。    也不涉及什么谷贱伤农,以现在粮食的产量,小户人家基本都是自产自销,用于商业流通的粮食,大多来自世家望族。    伤也只会伤他们。    若是有意见,尽管来理论。    还是那句话,她有雄兵她不怕。    曹操:“......问我?”    张祯一挥袍袖,“朝中诸公各有所长,但若论民政,无人出曹叔之右!曹叔,乃治世之能臣!”    曹操:“......不敢不敢,愧不敢当!”    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跳跃,一个很得意,另一个说你得意什么,小心,神悦侄女儿又要给你挖坑了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