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143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☆、第 166 章(捉虫)    第一百六十六章    沈清月的嫡母蔡巧答应将其记在名下, 一则因为怜惜幼子无辜,二则是因为娘家施压。    当年蔡巧的庶出弟弟蔡超圣游学金陵, 因为贪酒好色,酒后轻薄了良家女子, 又错手打死了该女子的丈夫, 被告去了官府。    蔡家老太爷连忙找人压下此事, 只是人脉不够, 最后只得走沈家的路子求了南直隶的致仕的官员, 随后蔡家花大笔的钱,才没让事情爆发出来。    而代价就是, 蔡巧对娘家和夫家给的委屈,只字不提。    这些事旁人不知道,蔡芸作为蔡家人, 听母亲许氏在书信说一一倾诉过,早知道得一清二楚,只是她远在安庆,鞭长莫及,又与蔡巧同病相怜,唯有望着同一个月亮流泪而已。    当年之事,盖如是。    沈清月听罢沉默片刻才问蔡芸:“死了丈夫的女子,后来如何姨母可知道?”    蔡芸摇头,道:“这老夫人没跟我提过。但女子死了丈夫,要么没孩子二嫁,要么就只能寄人篱下。”    再不就只能一死了之。    沈清月若有所思, 随后叫丫鬟打了水过来给蔡芸洗脸。    蔡芸洗过脸,坐在镜子前涂了沈清月平日里用的香膏,因心情好,精神气色也好了不少,倒看着年轻了几分。    沈清月挽着蔡芸去罗汉床上坐。    蔡芸倒了一下午的苦水,心里的难受全部说了出来,剩下的便是甜蜜的回忆,她跟沈清月说起了四个孩子的事。    她说她的两个女儿都很孝顺,嫁得也很好,虽然夫家不算富有,但丈夫都很体贴人,大女儿婆婆早逝,自己早早当家,二女儿婆母性格柔软,婆媳关系和睦,两个儿子也都还不错,举业平平,但也还算懂事,不大给家里添麻烦。    沈清月看着蔡芸脸上的笑容,点着头道:“这倒是很好,姨母也算熬出头了,等姨父在京中安定下来,您也可以常常回蔡家去陪一陪外祖母。”    蔡芸就是盘算着这事,所以才有了盼头,根本没了寻死的心思。    春叶进来禀说顾淮和蔡芸的丈夫一起进家里来了。    来得算巧,沈清月和蔡芸一道起身去迎。    天色不早,丫鬟早传了晚膳在厅里,四人便一道入厅去叙,沈清月着丫鬟将两个表兄也请来。    晚宴上,沈清月才认得了申姨父和申家的两个表兄。    申志文在安庆当知县,不说只手遮天,那也是地头龙,养得脑满肠肥,两个表兄如蔡姨母所说,比较老实,甚至有些怯懦模样。    顾淮知道沈清月的身世,又见她有意替蔡姨母撑门面,席面上,多有抬举两个表兄。    申志文擅长察言观色,当着沈清月夫妇的面,待蔡芸倒是体贴了许多,又是夹菜,又是嘱咐她不要吃辣的。    一桌子的人,心照不宣地吃了一顿年夜饭。    晚上散了席,顾淮起身道:“申姨父,你们初来京中,有些事我还要交代一二,请随我来书房说话。”    申志文连忙起身,他今日来此,正是为了求顾淮提点,当下忙不迭地跟进书房去,两个郎君也随之而去。    沈清月依旧和蔡芸在屋里说话,她嘱咐道:“京中不比别处,日后申家行事,姨母可要多多盯着些。”    蔡芸不住地点头,说:“你放心,我家老爷还是很有分寸的,不会随便得罪人。以后我们绝不给你们添麻烦!”    沈清月微微一笑,蔡姨母果真通情达理。    约莫两刻钟后,雪竹挑帘子进来说:“夫人,爷从书房里出来了。”    蔡芸与沈清月两人起身,一道出去。    沈清月和顾淮送了他们一家子出院门,才折返回来。    夫妻二人携手进屋,顾淮替沈清月打了帘子,跟在她后面走进去。    沈清月刚坐下就问:“申姨父为人如何?”    顾淮明白沈清月的意思,就道:“能力上平平无奇,约莫干不了什么实事,但胆子也不大,不敢做坏事。”    沈清月笑了一下,道:“如此甚好,我也叮嘱过姨母,叫她多盯着些申家,料想日后也不会给你找事儿了。对了,他现在调任京中,做的是什么官?”    顾淮坐在她身边,道:“在户部照磨所做正八品的照磨。”    申志文原来是正七品的知县,虽然官职上算是贬了两级,但做京官,当然算是升迁了,而且他还有人照应着,往后还有向上爬的机会,将来有机会入了户部十三清吏司掌实权,前途比做知县好得多。    申家能到现在这样,蔡姨母日后又方便照看许氏,沈清月倒是很满足了,只是她心里还有一点担忧,她问顾淮,福临有没有功夫替她跑一趟南直隶。    顾淮奇怪道:“去南直隶做什么?”    沈清月将蔡超圣的事一说,最后道:“也不知道这事处理干净,若没事便罢了,万一有事,牵扯出来,便要连累好几家人。”    顾淮点着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